查看原文
其他

双相 I 型和双相 II 型障碍的治疗方法

大话精神 大话精神 山东站 2022-06-30

双相I型障碍与II型障碍都是以极端高低为特征的情绪障碍,两者都是双相情感障碍的分型,虽然症状存在一定差异,但诊断建议是相似的。


三种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双相 I 型和双相 II 型障碍的躁狂症状都可以用一类称为情绪稳定剂的药物治疗。由于使用 SSRI 抗抑郁药物可能会导致躁郁症患者出现轻躁狂症,因此只有在患者服用有效、稳定剂量的情绪稳定剂时才会开处方。此外,患有精神病症状的双相 I 型障碍可能需要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医生通常会开多种药物来治疗双相情感障碍的不同症状。

 

心理治疗


个人或专业团队治疗服务可以帮助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学习应对情绪症状的技巧,改善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并更好地了解他们对这种疾病的体验。双相情感障碍的循证治疗包括认知行为疗法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节律疗法。

 

住院治疗


躁狂和抑郁发作都可能引发自杀念头或行为。住院治疗可能是必要的,以稳定药物摄取或在某人处于自杀危机时确保他们的安全。双相情感障碍II型不需要住院治疗。

 

双相情感障碍通常需要长期治疗。即使情绪症状已经稳定,持续的治疗对于防止复发也是必不可少的。药物管理可以降低未来躁狂、轻躁狂或抑郁发作的风险。

 


此外,当患者没有出现直接危机时,治疗效果最好。在患者状态稳定时提供的治疗服务对于长期改善很重要。预防是治疗这两种类型疾病的重要手段。有证据表明,躁狂发作会损害大脑中的灰质,破坏脑细胞,并影响颞叶和小脑(大脑中与记忆和协调相关的部分)。

 

至关重要的是,患者如果对正在服用的药物或进行的治疗方法有任何疑问,一定要向他们的治疗团队或医生提出自己的担忧,切记不要在没有处方医生监督的情况下,自行改变或停止药物。

扫码大话精神小助手

小助手1

小助手2

为了更方便对精神疾病进行深入交流,分享精神科前沿知识、诊疗方法,共同促进患者的康复,大话精神升级建立了三大交流群:医生互动群、患者互助群、医药人交流群。

添加“大话精神小助手”,带您开启一段不一样的旅程。



让我们团结互助,温暖彼此!


循环精神障碍:双相情感障碍III型

 

除了双相I型和双相II型障碍外,循环性障碍可包括轻躁狂和抑郁症状。通俗地说,循环性精神障碍有时被称为“双相情感障碍III型”。该诊断包括不符合轻躁狂或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持续轻躁狂和抑郁症状。

 

对于循环性精神障碍的诊断,患者可能有一些抑郁症状,如情绪低落或对活动失去兴趣,但这些症状不符合重度抑郁发作的诊断标准。他们也会经历轻躁狂症状,如思绪奔逸或睡眠需求减少,但他们不会经历完全的轻躁狂发作。这可能是因为症状数量不符合标准,或者发作时间太短,而无法诊断为双相I型或双相II型。

 

应对双相情感障碍

 

通常情况下,双相情感障碍患者每年会经历一到两次发作,但是那些经历“快速循环”的人会在12个月的时间里经历四次或更多的发作。

 

与你的感觉保持一致,并认识到症状是否在增加,是双相情感障碍患者生活的一个重要部分。注意到可能会发作,控制压力水平,识别和避免触发发作的事情,可以帮助控制症状和保持稳定。

 

拥有一个由你信任的专业人士组成的治疗团队对控制症状很重要。开诚布公地交流你的症状和压力源是治疗的一个重要部分。

 

情绪障碍,包括双相 I 型和双相 II 型障碍,都会让患者充满了耻辱感,但这两种情况都是高度可治疗的。患有这些疾病的人可以接受有效的治疗、过上稳定并充实的生活。

 

我们建立了医患群和病友群,让大家能更好地去了解疾病,同时也能正确面对它。


图片来源于网络


参考来源

1. Green E, Toma S, Collins J, et 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across bipolar disorder subtypes among adolescents. Journal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opharmacology. 2020;30(4). doi:10.1089/cap.2019.0031

2. Carvalho AF, Firth J, Vieta E. Bipolar Disorder. Ropper AH, ed.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2020;383(1). doi:10.1056/nejmra1906193

3. Chiang K-J, Tsai J-C, Liu D, Lin C-H, Chiu H-L, Chou K-R. Efficacy of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in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A meta-analysis of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 Mazza M, ed. PLOS ONE. 2017;12(5). doi:10.1371/journal.pone.0176849

4. Inder ML, Crowe MT, Luty SE, et al.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Interpersonal and Social Rhythm Therapy for young people with bipolar disorder. Bipolar Disorders. 2014;17(2). doi:10.1111/bdi.12273

5. Terao T, Ishida A, Kimura T, Yarita M, Hara T. Preventive effects of Lamotrigine in Bipolar II versus Bipolar I Disorder.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17;78(8). doi:10.4088/JCP.16m11404

6. Wang X, Luo Q, Tian F, et al. Brain grey-matter volume alteration in adult patients with bipolar disorder under different conditions: a voxel-based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Psychiatry & Neuroscience. 2019;44(2). doi:10.1503/jpn.180002

7. Van Meter AR, Youngstrom EA, Findling RL. Cyclothymic disorder: A critical review. Clinical Psychology Review. 2012;32(4). doi:10.1016/j.cpr.2012.02.001

8. Carvalho AF, Dimellis D, Gonda X, Vieta E, McIntyre RS, Fountoulakis KN. Rapid cycling in Bipolar Disorder. Th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2014;75(06). doi:10.4088/jcp.13r08905

9. Hawke LD, Parikh SV, Michalak EE. Stigma and bipolar disorder: A review of the literature.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13;150(2). doi:10.1016/j.jad.2013.05.030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注明出处。

投稿请联系微信:dahuajingshen

或邮箱:dahuasd@gezin.cn

长按二维码,关注大话精神 山东站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